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中國歷史科
鄧小平事件簿
中三級 專題研習
認識鄧小平
鄧小平1904年出生於四川省,本名鄧希賢,直至從事革命時,才改名爲鄧小平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及外交家,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中央領導集体的核心,被稱為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」。

1. 求學經歷
鄧小平從小就接受了白話文教育和一些現代教育,例如數學、自然科學等。他先後入讀廣安中學和重慶的留法預備學校。1920年鄧小平離開重慶,前往法國。在法留學中途,因政策的轉變、失去家人經濟支援等因素,使鄧小平不得不在各式的工廠中打工,賺取微薄的薪水維持生活和讀書。在此期間,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,法國的工人運動已逐漸成為氣候,越來 越多人支持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思想。鄧小平正是在這時候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,並開始從事政治宣傳工作。
2. 革命事業
一九二三年,鄧小平當選「中共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」執行委員會委員,標示著他不再是工人學生,而是一名革命家。鄧小平在一九二四年下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旅歐支部。一九二五年,鄧小平只有二十歲的時候,已被賦予獨立指揮政治活動的重大責任,他要負責「指揮里昂當地黨、共青團和中國工人運動」。鄧小平共留法五年,其後便前往莫斯科。1927年,鄧小平抵達西安,回國參加革命活動。同年底,正值國共内戰,中共中央遷到上海後,鄧小平開始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,主要管理中央機關文書、機要、交通、財務等工作。1929年先后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。抗日戰爭爆發后,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。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。
3. 政治生涯
1949年9月,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,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。在八屆一中全會上,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,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。鄧小平提出反對「兩個凡是」的錯誤方針,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。鄧小平於1978發表《解放思想、實事求是,團結一致向前看》的講話,經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,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。1982年中共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在在開幕詞中提出「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,走自己的路,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。」
4. 三落三起
鄧小平的政治生涯中共有三次「起落」。
-
第一次發生於1931年,鄧小平被撤職。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,年底任中共中央秘書長。
-
第二次發生於1966年「文化大革命」,鄧小平失去一切領導職務,且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,1973年3月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;
-
第三次則因「四人幫」誣陷,1976年第三次被撤銷一切職務,1976年10月「四人幫」倒台, 「文化大革命」結束。1977年鄧小平得以擔任原來的領導職務。
改革開放由鄧小平提出,指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,開始實施的一系列以經濟為主的改革措施,具體方向是「對內改革,對外開放」(簡稱「改革開放」)。
經濟改革措施先於沿海地區,特別是經濟特區推行。鄧小平提出「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」的政策方針,再由這些地區和人士擴大投資建設,帶動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,最後達成共同富裕的目標。
鄧小平倡議興辦經濟特區,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,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。改革開放期間設立了深圳、珠海、廈門、汕頭、海南島五個經濟特區,給予外商優惠的稅收和關稅政策。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、深圳證券交易所亦相繼成立。中國先後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、世界貿易組織,更於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(GDP)超越日本、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。
農村改革方面,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農戶承包土地,向國家繳納農產品及完成合同規定的收購後,可保留餘下的農作物在市場上出售。
政府准許農民成立鄉鎮企業,以吸納過剩資金及勞動力,推動農村地區的非農業產業發展。
政府以建設小城鎮模式作為推動農村城市化,提高農村地區的發展水平及居民生活質素。
企業改革方面,政府不再直接經營企業,讓國企有更大的自主權,從而提高效益,與市場接軌。
批准個體戶經營各種小型手工業、零售業、服務業等,不少個體戶漸漸成為企業主,以推動民企。
政治改革方面,鄧小平在1980年代修訂《八二憲法》、確立「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」,對原有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。
對外開放方面,1979年,政府頒佈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》,鼓勵「三資企業」(中外合資經營企業、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及外商獨資企業)的成立,從而吸引包括來自港澳台等境外地區的企業來華投資及設廠。政府亦改革外貿經營管理體制,外貿專屬企業不再包攬商品出口的管理權,並改為多家經營、多條渠道、多種經營方式。政府又容許企業保留部分外匯收益,從而增加企業的積極性。
1989年改革開放放緩,直至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,才使得改革開放確立為中國今後的基本國策。改革開放也逐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,構成「鄧小平理論」,並於1997年中共十五大期間被納入中共黨章、1999年被寫入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》。
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高速增長,人民的收入不斷增加;中國在經濟、軍事、科技等多個範疇的實力亦持續增加,綜合國力提升;科教水平亦取得重大的進展。與此同時,改革開放雖然令中國的經濟發展獲得巨大的成功,但亦帶來一系列的問題,如嚴重的環境污染、擴大貧富差距、城鄉發展不平衡、嚴重的官員貪汙腐敗和「三農」問題等。
5. 改革開放
6. 中美建交
鄧小平為推動中美建交,起到了巨大的貢獻。
1977年8月24日,鄧小平才剛剛恢復工作一個星期後,便會見了美國國務卿萬斯(Cyrus Vance),冀望能早日使中美關係正常化。但後來遇到種種困難與阻撓,直至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與鄧小平會談後,才取得進展,兩國開始協商關係正常化的談判的架構。
1979年1月1日,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。
同年1月底,鄧小平應邀訪美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美。鄧小平訪美期間前往了華盛頓、費城、亞特蘭大、休斯頓和西雅圖等城市,考察了多個現代化工業和交通;同時也鼓勵了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、美國商人的對華投資以及改善了兩國人民對彼此的印象。
訪美行程結束時,鄧小平說:「我們兩國是隔洋相望的鄰居。太平洋不該是一個障礙,今後應該成為一條紐帶。」
7. 一國兩制
鄧小平把國家統一看作是他的首要任務之一。普遍認爲「一國兩制」由鄧小平為了為實現統一目標解決台灣問題於80年代提出。
據《鄧小平傳》一書指出,鄧小平在1981年向一個美國參議院代表團提出:中國統一後,台灣可以保留它現有的社會與經濟制度,甚至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。同年9月,葉劍英提出九點計劃,補充了鄧小平的提議,當中兩項要點是:
1. 台灣可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,享有高度的自治,以及台灣的社會經濟制度,還有它的生活方式和與外國的經濟及文化關係都可以維持不變。
2.中共不會侵犯台灣的財產權,台灣的政治領袖也可以參與治理中國的國家事務。
「一國兩制」雖未能成功解決台灣問題。但在香港和澳門問題上有很大的進展。
80年代初,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,提出香港前途問題,中英雙方同意就此問題展開外交談判。鄧小平堅定地表示:「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。現在時機已經成熟,應該明確肯定: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。」
後在中方堅持下,英國最終同意「一國兩制」。1984年5月,全國人大正式使用「一個國家,兩種制度」的說法來表述中央政府解決中國統一問題的基本國策。依據1984年《中英聯合聲明》,香港主權於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由英國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,同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。期間,鄧小平也一直密切留意著中共和英國的香港前途談判過程,他曾在1984年發表演説時宣稱自己當年只努力從事兩項工作,其中一件便是「經由一國兩制模式解決香港問題」。
